本报讯 (记者徐建华)近日,记者从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获悉,近年来北京始终以“四个最严”为根本遵循,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,从源头管控到全程监管、从产业创新到社会共治,系统构建高标准食品安全体系,让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更可感、更安心。
源头管控方面,北京依托“标准化+有机认证”,守好“菜篮子”第一道关。北京目前已建成农业标准化基地1100余家,年产农产品118万吨,占该市“菜篮子”产品总量的46%。北京市绿色、有机认证主体达500余家,年产量超40万吨,较“十三五”时期提升85%以上。在监管手段上,北京通过“北京农安宝”小程序实施“一户一码”智慧监管,农产品从种植到上市的全流程信息可追溯,真正打通了农安监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这一创新举措已在全国推广。针对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,北京常态化开展重点品种药物残留攻坚治理专项行动,全面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,实现樱桃、苹果、蜂蜜等主要食用林产品追溯体系全覆盖。
北京还通过“科技赋能+严厉打击”,破解民生关切的“舌尖难题”。在校园食品安全领域,北京积极探索“中央厨房+微厨房”运行模式,试点净菜直供、集中配送等新方式,从根源上解决校园食品接触人员多、操作环节多、制作流程长、现场监管难等问题。在校园食堂、网餐外卖、后厨卫生监管方面,北京运用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全面推广“扫码检查”、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,进一步加强“以网管网”,深化政企数据对接,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、精准化、智能化水平。北京共有校外供餐企业74家,其摄像头已全部接入市场监管系统,运用AI智能手段精准识别风险。对不合格食品,北京构建不合格食用农产品“红灯”机制,对全市一级批发市场严把入场关,坚决阻断不合格食材进京流通。
北京率先开展“穿透式”大型食品销售企业体系检查,强化食品安全跨区域风险防范,推动京津冀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整体提升。与此同时,“铁拳”“昆仑”“国门守护”等专项行动持续发力,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,对食用农产品、肉制品、进口食品等领域的违法犯罪“零容忍”,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,形成有力震慑。
创新赋能方面,北京通过“产业升级+审批提速”,激活食品产业新活力。针对餐饮店开办流程繁琐的问题,北京实施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改革,整合消防、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许可事项,审批时限从52个工作日大幅压缩至10个工作日,企业办事效率显著提升。北京多部门共同推动食品产业向绿色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转型,培育首都特色食品品牌,支持新兴食品产业发展,实现“产业升级”与“食品安全”双向促进。
共治共享方面,北京通过“多元参与+宣传科普”,让食品安全理念深入人心。北京搭建起多方参与的沟通协作平台,引导行业协会、科研机构、新闻媒体、消费者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,逐步形成社会共治体系。